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出席大會並向獲獎代表頒獎。李克強在大會上發表講話。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295項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7項🧐。我校共有5項第一完成單位成果獲得黨中央和國務院表彰,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負責人分別是:陳賽娟💾、張荻、汪小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負責人分別是💁🏽:張文軍🦵🏻、範先群。
2015年度我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簡介⛔️:
1. 髓系白血病發病機製和新型靶向治療研究
該項目由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賽娟院士等完成,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項目以髓系白血病為研究對象💶👩💻,以整合系統生物醫學為指導,率先提出並實施了白血病基因組解剖學計劃,應用外顯子組測序、ChIP-on-Chip、系統篩查造血相關候選基因等技術,鑒定出一批新的白血病發病相關融合基因與突變基因🧑🎓®️,揭示了新的白血病發病機製👝,同時發現一批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標誌和藥物靶標🤦🏽♀️,建立了急性髓性白血病預後相關的分子分型體系。成果論文發表於Nature Genetics、Science、Cancer Cell等雜誌,20篇論文總影響因子250分,被他引1409次,其中5篇他引超過150次。獲授權發明專利13項,成果轉讓1項,冬淩草甲素製劑和復方黃黛片擴大適應症分別獲CFDA的Ⅰ/Ⅱ期和Ⅲ期臨床試驗批件。該項目獲得的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在腫瘤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也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白血病研究領域的國際學術水平和地位。
2. 航天用非連續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製備科學基礎研究
該項目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荻教授等完成,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項目圍繞製約我國航天用非連續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製備科學中復合調控難、界面匹配難、形變加工難三個難點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取得了如下創新性成果👩🦽➡️:建立了鋁基、鈦基復合材料復合製備過程中的熱力學與動力學理論模型,指導了金屬基復合材料復合過程🦫🐤;揭示了增強體/基體非共格界面和共格界面調控規律,為非連續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設計與性能預測提供了理論依據💇🏽♀️;發現並揭示了非連續增強鋁基🚳🏃🏻♂️➡️、鈦基復合材料塑性和超塑性變形機理與規律,為其大變形、精密成形加工提供了理論依據。利用本項目的理論研究成果指導具體實踐,基礎研究支撐應用研究,創新設計製備出以“月球車”為代表的系列航天用非連續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及其構件🛞,為“中國在月球上的第一行足跡”、航天高科技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該項目的20篇核心代表作SCIE他引總計 412 次,其中單篇代表性論文SCIE他引74次。
3. 復雜網絡演化動力學分析與控製
該項目由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汪小帆教授等完成👆🏻,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項目圍繞復雜網絡演化動力學分析與控製進行了持續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國際學術影響的原創性成果。開創性地揭示了復雜動態網絡牽製控製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率先給出並證明了通過牽製控製網絡中部分節點實現同步化控製目標的穩定性條件,揭示了控製網絡中部分關鍵節點的特定牽製策略的有效性👋🏻🧼。把牽製控製思想拓展用於具有切換拓撲的移動多自主體網絡系統🪟,提出了只有部分自主體能夠感知領導者信息的分布式蜂擁控製算法。針對具有拓撲演化特征的復雜網絡👩🏽🦳,建立了基於局域世界優先連接的網絡演化模型,在經典的隨機圖和無標度網絡模型之間建立起了橋梁。20篇主要論著SCI他引1382次,其中5篇論文發表至今在所在期刊的SCI引用排名位居前十。復雜網絡牽製控製的代表性論文被許多知名學者在Nature等期刊文章作為經典工作引用📏。局域世界演化模型是我國學者提出的復雜網絡拓撲模型中他引和應用最多的一個標誌性模型👨🏽🐦⬛。
4. 高清視頻網絡化即時服務技術與應用
該項目由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張文軍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項目在國際上首次將感興趣區域概念引入到視頻即時服務,發明了立體機動組網🤷🏽♀️、感興趣區域編碼、多通道並行傳輸💇🏼、跨層容錯傳輸技術👮🏽♀️,解決了視頻網絡化服務的大範圍覆蓋、高清晰傳輸、高時效采播、高可靠服務四個基本問題,率先實現了高清視頻網絡化即時服務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上的源頭創新🙆🏽♂️。獲得了31件發明專利授權、6件軟件著作權授權,發表SCI論文22篇。經專家鑒定🧏♂️,項目整體具有較高的科學創新意義和技術應用創新意義,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屬於國際領先😆🔉。該項目研製的系統和設備,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和其它30多個省級電視臺以及總裝備部👳🏻🛤、公安部相關單位承擔的重大應用工程中獲得了廣泛應用🧏🏼♂️,社會效益突出☁️。對建立我國視頻即時服務的自主創新體系,促進社會公益事業和相關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5. 眼眶外科修復重建關鍵技術體系的創建和應用
該項目由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範先群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項目以解決眼眶手術關鍵技術為突破口,歷時18年研究,建立了數字化眼眶外科技術平臺👢、個性化眼眶修復新技術和眼眶內鏡導航手術系統,開創了眼眶外科手術新模式。闡明了眼眶骨再生重要機製𓀜,在國內外首次發現SMC1蛋白介導染色質構象重塑在iPSCs形成中的關鍵作用,發現Runx2/miR-31/Satb2環路對幹細胞成骨分化的重要調控機製;國內外率先應用雙基因修飾的BMSCs復合可降解材料修復眼眶骨缺損🪙;研製適應眼眶微環境的可降解功能化生物材料🧑🏿🎄🤛🏿;建立個性化眼眶修復新技術,研發構建眼眶內鏡導航手術系統,將其應用於眼眶骨折🫷🕐、甲狀腺相關眼病等復雜眼眶疾病的手術治療,達到視功能和顱面外形的雙重改善。該成果發表論文249篇🧺,其中SCI收錄103篇🙎🏻,包括Cell、Stem Cell、Biomaterials、Ophthalmology等🐣,總影響因子320.9,他引552次🐎。獲專利6項🏋️,主編《眼整形外科學》和《眶顴整形外科學》等5部專著👩🏽✈️🧙🏼,參編專著31部🙅🏻♂️。成果在中山眼科中心、北京同仁醫院等113家單位推廣應用✌🏼,顯著提高了我國眼眶病的診療水平👩🏽🔬🧝。